老年間的藥糖講究現做現賣,糖鍋旁的豆蔻、砂仁、木香、薄荷、生姜等上好藥材一一碎細,真材實料,讓人心明眼亮。熬糖講究火候,加藥時因藥性不同,火候更是關鍵。香氣撲鼻的藥糖熬好出勺,倒在干凈的青石板上,晾涼后搓拉成條,切成小塊售賣。塊塊藥糖有的白如珠玉,有的綠似翡翠,有的紫若晶石,令人垂涎,其品種最多時可達四五十種。
藥糖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當是始于清代康熙、雍正年間的葫蘆形“茶膏”糖。老輩人說,茶膏是藥鋪熬甘草后所剩的黑褐色的鍋底兒,起出后成坨狀,俗稱茶膏。因甘草可補虛緩中,解毒清火,所以茶膏糖亦不乏保健作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糖之藥效、品種是賣者的口頭禪,什么薄荷清涼敗火,木香開胃順氣,生姜消食化水等,聲聲不絕于耳,賣者就像吃開口飯的藝人一樣,長聲短調,字正腔圓,詼諧幽默,儼若市井風俗畫卷中最鮮活的色彩。